建军节---怀念父亲高德西

高林

<h1>  <b>父亲高德西是山西太原人,上中学时就接受进步思想,积极参加地下党组织的革命活动。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任山西省工人工作委员会书记。“七七事变”前,任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地下党特区委兼第八团总支书记,在学员中发展了一批党员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父亲动员并带领教八团三百多名思想进步的学员,加入决死队一总队参加抗战。“十二月事变”后,决死队正式归入八路军编制。父亲随部队转战五台、盂县、沁源等地,开辟太岳军区抗日根据地。</b></h1><p><br></p> <h1>  <b>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,部队在枪林弹雨中英勇作战,不怕牺牲,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,高度的政治觉悟,这是无穷的精神力量,也是无尽的的战斗力。父亲在部队既要打仗,又要做战时政治工作,曾取得显著成绩,在军直立功大会上被评为一等功臣。</b></h1><h1><b> 百团大战时,父亲任59团政委,他带领一营在洪洞一带活动。先是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,受到纵队通令嘉奖。后又攻打苏堡据点,里面全是日军,没有伪军。他们武器精良,枪也打得准,拼死抵抗,又有碉堡工事掩护。我军装备很差,作战经验不足,但仍将鬼子大部歼灭。据战后了解,只剩了十来个鬼子。</b><b style="color: inherit;">因敌军来援,只好撤出战斗,未能全歼。我军伤亡较大,一个连长牺牲,士气有些低落。父亲为牺牲的战士,举行了隆重的葬礼,宣扬他们为抗日做出的牺牲和贡献。战士们看了后,受到感动,说我们这样战死了也值得!也是光荣的。</b></h1><p><br></p> <p>抗日战争时期的父亲</p> <h1><b style="color: inherit;">  在临汾战役中,敌军城高墙厚,碉堡多,守备强,部队第一次打城市攻坚战,伤亡大。父亲当时任太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(没有任命主任),他把工作做到阵地,创造了“战壕小型诉苦、强力动员”的方法,激发战士的对敌仇恨,坚定信心,不怕牺牲,为夺取胜利,打下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。在战斗、战役的决战中,父亲都是随着先头部队行动。经常和战士们一样,爬着攻城梯子进城。父亲说,进去晚了,城内的政策纪律就难维持了。</b><b>当时对部队的要求是,不仅要军事胜利,而且要政治胜利,要“军政双赢”。</b></h1><h1><b> 在晋中战役中,父亲率部进攻张兰镇、董村等地,阻截敌人逃跑,为大部队包围全歼敌军赢得了时间。战后,太岳军区改编为十五纵队。父亲接受了改造几万国民党军俘虏,补充我军部队的艰巨任务。俘虏人员多,成分复杂,政治觉悟低。父亲做了大量思想教育工作,在很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,受到兵团司令员徐向前的赞誉。这些“解放战士”在后来的战斗中打得很好。</b></h1><h1><b> 在太原战役中,战斗十分惨烈,阵地反复争夺,部队伤亡很大。父亲在战场上授奖旗,火线鼓舞士气,提高部队战斗力。同时向敌军展开强大政治攻势,成功策反了阎锡山的第八纵队纵队长杨诚起义,对了解敌情,削弱敌军起了很大作用。</b></h1><h1><b> 太原战役后期,十五纵队改编为62军,父亲任62军政治部主任。太原总攻开始后,我军从炸毁的城墙攻入城内,敌军用猛烈火力负隅顽抗。父亲是太原人,上中学时就在太原,并在太原做过三年地下工作,对太原街道非常熟悉。他带领部队从胡同绕道迂回,比其他部队率先攻占阎匪老巢绥靖公署,活捉敌第十五兵团司令孙楚、第十兵团司令王靖国等人。这也是父亲挺得意的一件事。</b></h1><h1> <b>太原解放后,62军南下。战士们大都是山西人,不愿离开家乡,父亲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。父亲得了肺炎,他不顾病情加重,但仍坚持随军南下,并在途中组织部队开展反逃亡政治思想工作。解放西安后,走到咸阳一带,父亲高烧病倒,卧床不起。部队搞到一些盘尼西林,才治好了父亲的病。</b></h1><p class="ql-block"><br></p> <h1>  <b>62军转战西北、西南,最后进驻西康,父亲随大部队开进雅安。当地土匪猖獗,沿途冷枪不断。部队入城前,整顿军容,父亲对先头部队营长说:“让同志们唱起我们雄壮的军歌来。”霎时,"向前!向前!向前!......"嘹亮的歌声响彻山谷,军威大振。城边欢迎的群众,看到这样队伍,笑逐颜开,民心大定。</b></h1><p><br></p> 解放战争时期的父亲 <h1>  <b>全国解放后,62军撤编,父亲调任46军政委。当时部队刚从朝鲜战场撤回,驻扎在吉林省。部队整编后,开始了正规化训练。父亲下到连队,与士兵同吃同住同训练。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总结经验。1957年,部队射击训练各枪种、各练习均为优秀。在开展军事训练的同时,部队的文化教育也取得很好成绩。1959年在沈阳军区文化会考中,46军参加小学、初中级别考试,及格率都达到90%以上。</b></h1><h1><b>   三年困难时期,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,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。全国粮、油、蔬菜和副食品等都极度缺乏。很多人吃野菜,有的地方还饿死了人。我们虽然是部队家属,也吃不饱。母亲经常在房子后面一棵大榆树下打榆树叶子和榆树钱,用棒子面混在一起给我们吃。军队供应也严重不足,</b><b style="color: inherit;">部队除训练外,还要担负国防施工的重体力劳动,粮食不够吃。</b></h1><h1><b> 根据中央“大办农业、大办粮食”的号召。父亲大力组织部队开荒种地,要求各级领导发挥模范作用,和战士一样,积极参加各种劳动。并开展榨油、豆腐等副食品生产。从1959年到1962年,46军开荒十几万亩。1962年收获粮食达到一千一百多万公斤,全军区名列第一。解决了部队的粮食问题,实现了蔬菜全部自给,肉食部分自给,减轻了国家负担,改善了部队伙食。沈阳军区在46军召开现场会,总结推广46军的经验。同时部队的军事训练和国防施工指标都超额完成任务。父亲说,当时的情况,没有让部队饿肚子,很不容易了。</b></h1><h1><b> 在46军时,军属们都住在一起,父亲除了日常工作,还要解决各种家庭纠纷。左邻右舍家庭有了矛盾,都告到父亲这儿来。有时甚至半夜打来电话,父亲就带上母亲过去做工作。父亲做男方工作,母亲是三七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,当时任吉林市妇联主任,就做女方的工作,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。</b></h1><h1><b> 父亲平易近人,大家也信任父亲。父亲在军科离休后,干休所的一位干部病危。他担心去世之后,子女会为了遗产闹矛盾,就写了一份遗嘱。当时还不时兴进行公证,他就把遗嘱交给父亲,嘱托父亲将来如果他家有了矛盾,请父亲出面帮助解决。</b></h1><h1><b> 父亲身体不好,就学习了太极拳、太极剑和气功,交了有很多群众朋友。男女老少,什么人都有。我们家里来人最多的都是这些群众朋友。很多人多年后,还常常从城里跑到军科来串门,看望父亲。他们有了困难,父亲也尽力帮助解决。我们家曾经用过一个小保姆,在离开我们家几年后,突然来找父亲,说是做生意欠了债,问父亲能不能借一些钱给他,父亲就把钱给了她。我们都说,把钱借给她,可能她也还不了。父亲不以为意,说她有困难,才来借钱,能帮助就帮助一下。</b></h1><p><br></p> 父亲练习太极剑 <h1><b>  父亲经常帮助别人,但对家里人要求却很严。部队刚进雅安时,实行供给制,定量供给,吃食堂。我和姐姐哥哥都很小,常在院子里玩耍,有个老炊事员,很喜欢我们,就私自用鸡蛋炒了米饭给我们吃。父亲知道后,严厉的批评了炊事员。父亲调北京工作后,单位给父亲配了专车,父亲说这车是公家配给我工作用的,严格规定母亲不能私自用车。军科距离城里较远,以前交通很不方便。母亲一直严格遵守这条规定,不论平常还是有急事,都是坐公共汽车或坐院里的班车去城里,直到父亲离休。</b><b style="color: inherit;"> </b></h1> <h1><b>  我结婚时,父亲对我爱人说,你到了我们家,就成了我们的孩子。对你的要求也和我自己的孩子一样,就要从严要求。并提出三不准:第一条,任何时候不准以父亲的名义、打父亲的旗号在外面办事、走后门。第二条, 要搞好团结,不准和姐妹们吵架。有问题向父母反映,由父母出面解决。第三条, 不准烫发穿高跟鞋,穿奇装异服。虽然最后一条由于时代的变化,人们观念的改变,没有完全执行,但从中也能看出父亲的清正品格。</b></h1> <h1><b>  父母生活十分俭朴,我们家五个孩子,衣服都是老大穿了给老二,老二再给老三,一个一个往下传,到了我最小妹妹身上,就全是补丁了。有一次爸爸妈妈带妹妹去照相,父亲穿着将军服,母亲也穿着西装,但我妹妹的裤子膝盖上却是两个大大的补丁,这已经是她最好的裤子了。这张照片至今大家看见了都很好笑。</b></h1> <p>妹妹穿着补丁裤子和父母合影</p> <h1><b style="color:inherit;">  父亲为人清廉,文化革命前,父亲的银行存款是从不要利息的。父亲说存款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,不能占国家的便宜。我在农村插队六个年头,最后一年多是住在姑姑家,姑姑一家对我很好。姑姑去世时,我对妈妈说,这次给姑姑家多寄些钱去。谁知过了几天,姑姑的儿子来信,说丧礼办的很隆重,请了很多人吃饭。父亲批评妈妈说,谁教你寄去那么多钱,让他们大搞丧葬。我一听,多寄钱是我出的主意,就赶紧不吱声溜走了。 </b></h1><h1><b> 父亲自从参加革命后,只回过一次老家。还是因为当时在太原蹲点搞“四清”,顺便回趟老家看了看,而且只在姑姑家住了一个晚上。父亲说,家乡出来的高级干部不多,回去了,亲戚们会借此炫耀。所以只是看看就走了,搞得亲戚们很有意见。</b></h1><h1><b> 父亲每年可报销休假一次,家属也可以陪同去一个人。可是父亲一次都没有去过。父亲说,下去后会碰到一些老熟人老战友。你去了,人家还要招待你,给人家添麻烦。</b></h1><h1><b style="color:inherit;"> 文化革命期间,父亲受到迫害,在秦城监狱关押了七年多。但是父亲始终坚信党,坚信真理。当时有的干部不堪迫害和侮辱,选择了自杀,我们也很担心父亲。但父亲说:我是不会自杀的。我相信事情总会搞清楚。父亲平反后,补发了工资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交了5000元的党费。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元左右。很多人不理解,说你被迫害了那么多年,还交那么多的党费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父亲对党的感情。</b></h1><h1><b> 我从小生长在部队的环境里,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,当兵也是我的理想和追求。但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,始终未能实现,成为终生遗憾。我曾经有过两次不是机会的“机会”,但都因为父亲的原因,失之交臂。</b></h1><h1><b> 第一次“机会”,是文化大革命刚开始,父亲还未收到冲击。当时学校已经停课,我和哥哥向父亲提出要去当兵。父亲在46军当了八年政委,而且刚调到国防工办不到两年,军里都是熟人,办起来应该不难,可是父亲不答应。我们只好曲线迂回,说现在有报道,许多学生下连队锻炼,我们也去锻炼一下。实际上,我们心里说,去了我们就不回来了。父亲被缠不过,就打了一个电话到军里。父亲问军里,有没有学生下连当兵锻炼的,军里回答说,现在没有。父亲就不再问了,又聊了一些别的,压根就没提我们当兵的事情。父亲打完电话,对我们说:“没有先例。”看着父亲不帮忙,我们生气却也无奈。不久以后父亲遭到迫害,我们连去兵团的资格都没有,只能选择插队。</b></h1><h1><b> 第二次“机会”,是父亲彻底平反后。当时许多人“解放”后,提出自己被迫害,子女也受到牵连,要求组织解决一个子女的工作或当兵。而且现在要搬回到自己以前住的房子去,组织也这么给办了。有人劝父亲也提出这样的要求,可是父亲不去理会,什么也不提。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人,因父亲问题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但父亲没有为任何一个子女找过人,安排调动过工作。父亲说:走后门的事情,找不到我。这就是父亲的为人,从不向组织提个人的要求。虽然我两次都失去了当兵的“机会”,但我理解父亲,这就是他的原则。现在回想起来,还为父亲的品格而感动。 </b></h1><h1><b> 父亲调到军事科学院工作,是正兵团级,院里分配给父亲一套山上较大的房子。后来父亲听说院里的一个顾问说自己家里人多,房子不够住。父亲就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了那个顾问,自己搬到山下的一个军职房,一直住到离休后搬去干休所。 </b></h1><h1><b> 父亲当了一辈子兵,是个称职的军人,也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,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。在父亲身上,我看到了他对党、对人民的一片赤诚,看到了他正直坦荡,廉洁自律,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,他的高尚品德铭刻在我心中,是我永远学习的人生楷模。</b></h1><p class="ql-block"><br></p><p class="ql-block"><b> </b>(备注:父亲很少谈自己的事,谈到也是只言片语。父亲的事迹主要根据军科写的“高德西同志生平”、军战史和老同志的回忆录及父亲受迫害时写的材料整理而成。由于父亲和老战友们都已离世,难以再次详细考证。请大家参考指正。)</p><p class="ql-block"><br></p>